close
 
 
 
蟬,努力地鳴叫了整個夏天,其實,蟬在樹頭上的演唱生命,並不長...
 
 
 
Rich為了鋸掉過高的香椿樹枝,這時才發現蟬的死亡,原來屍體是長這樣子的。
    
 
 
蟬,隸屬于同翅目,蟬科,為不完全變態類昆虫,
一生有四個階段,即卵、幼蟲、擬蛹和成蟲。
 
卵孵化為幼蟲,即下樹落至地面,以牠那發達的前腳,挖入土中,以吸食樹幹根部的汁液維生。
熬過了4至5年,經過數次的蛻皮,老熟時用前足扒開一個通道,上升到地面,
傍晚時分鑽出洞來,爬到植物莖于、籬笆、牆壁或石塊上,用6條腿抓牢,
靜止半小時左右,從背部綻裂開一條縫,依靠體內的血液沖漲和肌肉的收縮,
便脫出原來若蟲期的舊殼,變成一只長著透明翅膀的成蟲"蟬"。這個過程就叫做「金蟬脫殼」。
※北美有一種蟬,它的幼蟲需在土中生活17年,故稱十七年蟬。
 
蟬蛻是有用的中藥,此時呼為「木蟬」,
其皮殼乾燥、茶褐色,堅硬而粘有泥土,「以之入藥,下品也。」
經數日,更上樹三、五尺,蛻皮如前,且生翅而飛去,
此第二次所蛻皮殼,較前所蛻者軟而清浮,「藥用乃為上品。」
 
蟬的頭部寬而短,複眼相當發達,有三個明顯單眼,觸角尖細,
口器是堅硬的刺吸式,伸向下後方,能插入樹枝吮啄汁液。
 
翅膀是膜質,前翅很發達,後翅較短小,腹部各環節明顯,
雄蟬有一對大型的發音器官,雌蟬則有發達的產卵器,可刺穿樹枝。
剛脫殼的蟬,體色白嫩,四翅卷縮,過一小時左右,逐漸由白變黃,再進一步變為黑褐色,
但前后四翅始終保持潔白晶亮,只有纖細的黑色翅脈點綴其中,顯得更加精致。
人們常把制作精巧,體薄透明的工藝品,喻為「功薄蟬翼」。
 
雄蟬的發音器位於腹腔,是由兩片大型的音箱蓋組成的。
音箱蓋除了保護發音器外,並能啟閉以調節音量,而發出抑揚高低的鳴聲。
蟬鳴,是它的求偶手段,會鳴的都是雄蟬,而雌蟬只會聽。
 
雌雄蟬交尾後,雌蟬就用牠堅硬的產卵管刺入樹枝內木質部產卵,數日後,雌雄蟬即死亡。
蟬的成蟲壽命並不長,一般為20天左右,雄蟬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
雌蟬還繼續取食,補充營養,以便使卵巢中的卵粒發育成型,
再選擇適宜樹木的枝條,把卵產下,完成繁殖兒女的重任後,才從容死去。
 
根據出現的時間,我們又將它分為春蟬、夏蟬及寒蟬,乃因其出土羽化時間極不整齊的緣故。
春蟬出土最早。夏蟬中一種叫蟪蛄的,壽命不過數天或數周,所以莊子語「蟪蛄不知春秋」。
最遲出現的是寒蟬,要過寒露才「鳴」,而且它的聲音很哀婉淒慘,不如夏蟬嘹亮,
無怪乎古代詞人有「寒蟬淒切」之句以及「噤若寒蟬」的成語。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有一段,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這裡的夏蟲一般以為就是指夏蟬(蟪蛄),所以有「夏蟲語冰」或「夏蟬語冰」的句子。

《唐詩三百首》中有關蟬的詩句最多。
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蟬鳴空桑葉、八月蕭關道"(王昌齡《塞上曲》)的詩句。
 
雄蟬的腹基部兩側有發音器,依靠振動發音器來"蟬鳴"、"蟬唱",
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將至,蟬鳴則止、蟬唱暫休。
故有"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李商隱《落花》)的詩句。
 
雖然有“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詩句,
來抒發詩人清閑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詩句卻是借蟬聲來表達詩人清高與思懷的。
如,"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中詠蟬》)。
作者的高風亮節在其序中,以蟬喻之,描寫得淋漓盡致!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抒發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倫《晝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的詩句再現。
 
秋蟬  詞/曲 李子恆
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
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綠野意悠悠。
 
花落紅  花落紅,紅了楓  紅了楓,
展翅任翔雙羽翼,我這薄衣過得殘冬。
 
總歸是秋天,總歸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濃,
春去冬來美景不再,莫叫好春逝匆匆。
 
"秋蟬"這歌,Rich就想起在就讀高中時,這首可是學校團體歌唱比賽時的國民歌曲,
聽完了N首秋蟬,
可怕的是,司儀接著還是說道:讓我們歡迎xx班帶來這一首"秋蟬"...
 
奇怪,怎麼大家都選這首歌呢??  也許是因為太容易分部演唱嘍!!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ifeng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