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博士座右銘:「寧願燒盡,不願銹壞。」
 
需從淡江高中進入的【馬偕墓】,三級古蹟,
墓葬,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台北縣文化里真理街26號。
    
馬偕博士逝世百週年紀念碑,民國90年立(西元2001年)。
 
馬偕家族墓園。
    
 
對台灣北部的宗教、醫療及教育貢獻卓著的馬偕博士,
死後本來也應該葬在外僑墓園內,但他為了表明自己也是台灣人
於是在遺囑中要求家人在他墳墓旁修築一道高牆,與外僑墓園區隔
馬偕家族墓園與外僑墓園構成全台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洋墓園。
 
【馬偕墓】,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由他的學生立碑建墓。
    
馬偕墓右邊是妻子張聰明之墓,再右邊是女兒和女婿;
左邊是長子偕叡廉夫婦(1914年創淡江中學),再左邊是其姻親;外圍則是嫡系學生、姻親之墓。
馬偕墓碑,為方尖碑形式,石質為觀音山石,正面是英文墓銘和河洛話發音拼音,背面則為漢字;
此墓園現為淡江中學管理,此墓園今已列入三級古蹟。
 
馬偕博士,Rev.George Leslie Mackay,偕叡理,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北部教區的開拓者。
祖籍為英格蘭北部蘇特蘭莎(Sutherland Shire),家人於1830年移居加拿大,
1844年03月21日,馬偕才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佐拉村(Zorra)。
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
馬偕內心深受感動,立志要到中國傳教。
1858年,自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員;後來進入多倫多大學神學院就讀。
1859年,前往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深造。
1870年畢業,就回到加拿大,並提出到國外傳教的要求,但並未獲准。
1871年,27歲的馬偕才獲得加拿大海外宣道會的派令,成為加拿大首位海外宣教師。
 
到台灣傳教,並非馬偕的計劃,
他自述:「這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
 
1871年,從打狗港(高雄)登陸台灣,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
1872年,乘輪船北上,03月09日抵達淡水,04月06日創淡水傳教本部。
藉由拔牙取得人們的好感與信賴,第二年就有五個人受洗為基督徒,
1872~1879年間,共21位受洗為門徒,並成為傳教幹部,使淡水成為北部教會的發源地。
他曾於淡水、五股坑(今五股)、和尚洲(今蘆洲)等地相繼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贈送藥物。
傳教過程中,馬偕亦教授門徒諸如地理、天文、博物、醫術等西方科學知識,並著有中西字典。
 
1878年,馬偕與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結婚,育有一子二女。
1879年,馬偕在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遺孀捐助三千美金的協助下,創辦滬尾偕醫館此為馬偕紀念醫院之前身,
為北臺新式醫學發展的開端,並於中法戰爭時,偕醫館曾因協助救治傷兵有功,而獲劉銘傳褒揚。
 
1882年,馬偕獲家鄉牛津郡人士贈金,
在臺創立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做為本地傳教士的培育學校;
兩年後,又創辦淡水女學堂,此兩者皆為北臺新式教育的開端。
1883年以後,馬偕致力於臺灣東部的傳教工作,
不時越過三貂嶺到噶瑪蘭(今宜蘭)、花蓮地區傳播福音,人皆以「鬍鬚番」稱之。
 
1901年6月2日星期日16時,馬偕因喉癌於淡水寓所逝世,享年57歲。
妻歿於民國十四年,葬馬偕墓之右側。
 
他們的子女中,女兒偕瑪連(適陳)、偕以利(適柯,夫婿即柯維思)都嫁給台灣人,
獨子偕叡廉創辦了淡江中學,承接衣缽繼續投入宣教台灣的教育工作,
人稱「小馬偕」,在日據時期成為台灣子弟得以受教育之學教。
「小馬偕」有子二人、女三人,偕威理與偕約翰,也都在淡水長大,目前他們的後代都分別在加拿大及台灣。
 
 
【淡水外僑墓園】,縣定古蹟,墓葬,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台北縣淡水鎮真理街3巷。
清同治及光緒年間,淡水曾為台灣第一通商口岸,
當時因為商業貿易往來,聚集了許多外國商人在此做生意。
而這些外國人如果不幸客死在淡水,就由英國領事館協助辦理他們的後事,
然後安葬在與馬偕墓園一牆之隔的【淡水外僑墓園】,現為縣定古蹟。
 
1867年(清同治六年),英國Charles Earl,將他年僅兩歲夭折的愛女,為淡水外僑墓園的肇始。
1891年,英國領事館花三百圓整地建圍牆。
1910年,在外僑墓園中心鋪設X字型的紅磚道,將墓園大致分隔成四區,
因個別國籍、宗教信仰、職業的不同,區分東西南北區;
東區以基督教徒為主,南區以天主教徒為主,西區以商人為主,北區為官員;
曾擔任理學堂大書院校長的吳威廉牧師葬在外僑墓園東區,
監造滬尾砲台「北門鎖鑰」德國人巴恩士也葬在北區,有中、西式墓二種。
 
當時的淡水人又稱這座外僑墓園為西仔墓番仔墓
西式墓園,墓塚與墓碑的建造,因宗教信仰與職業的不同,並未統一,各具特色;
墓園中所安葬的外國人,包括官員、商人、船員、傳教士、中法戰爭中戰死的法國軍人以及戰後美軍。
 
外僑墓園中共有七十六座墳墓,十一國國籍,以英國人最多,
分別有英格蘭27.8%、美國26.2%、加拿大16.4%、德國11.5%、
蘇格蘭3.3% ,義大利3.3%、錫蘭3.3%、西班牙3.3%、
葡萄牙1.64%、法國1.64%、芬蘭1.64%、丹麥1.64%、國籍不詳17.5%。
在職業方面,以傳教士最多,其次是船員、海關人員等。
 
 
 
 
  馬偕街裡的滬尾傳奇】
滬尾傳奇  林瑀 2002
                   
淡水ㄟ人 真福氣
馬偕醫生 挽嘴齒 攏免錢
歷史已經百三年前ㄟ代誌
馬偕醫生 傳基督福音 建教堂 砌病院
馬偕醫生 娶台灣某
惜某惜子 連滬尾嘛惜落去
惜花連盆 連台灣嘛惜落去
惜花連盆 連台灣嘛惜落去
        
 
 
※相關部落格文章:
【淡水禮拜堂】&【滬尾偕醫館】。
http://rich671023.spaces.live.com/blog/cns!2BCF1448852473D5!2832.entry
 
 
 
通往上帝之【藝術穿堂】&【觀潮藝術廣場】。
http://rich671023.spaces.live.com/blog/cns!2BCF1448852473D5!14129.entry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ifeng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