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砲台】,二級古蹟。

地址: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六巷34-1號(油車里油車口4號)。
西側為淡水忠烈祠,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
搭乘淡水古蹟遊園車即可抵,開車者可就近停放忠烈祠前,入砲台遊覽需購買門票(淡水人15元)。
 
滬尾砲台是1884~8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
在光緒12年(1886)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
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砲台坐北朝南,為一座隱蔽性的暗砲台。
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垣、壕溝、子牆、砲座、披覆、甬道及廣場。
砲座及子牆是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15年(1889)大砲安裝完峻。
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
8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現皆已不存。
 
稱大門入口為營門,由於滬尾砲台是一座軍營,而不是一座城堡。
門額上有合肥劉銘傳於光緒12年題字的「北門鎖鑰」,
意指此砲台扼守淡水港,保護台北城出入門戶之安全,為清代軍事海防重要據點。
    
 
 
營門正面左右兩側子牆,與土垣之間為壕溝;
鐵水泥修築,是砲台的主要壁體,子牆最大厚度達4.2公尺,最高達7公尺。
    
 
 
入口,進去才知道砲台有夠厚,不易被打穿破壞;大門相當高大,此刻才發現人是多麼地渺小。
入口也是唯一的出口,便於防禦,居高臨下,更是易守難攻。
    
 
 
看著這兩個水泥塊,想到古早紅毛土是用木桶裝的,若是整桶受潮,便會形成如此之水泥塊;
只是不知道是否是清代遺物?? 或是國軍幹的好事??
 
 
轉頭看著前台北縣長尤清在大門出口上題字堅守台灣,
    
Rich覺得當代地方官的題字文化,其實還蠻無聊的;
更誇張的是那門額是嵌入砲台,無異是直接破壞了古蹟,且脫漆的新字是配不上百年歲月的二級古蹟。
人家劉銘傳在1886年是台灣建省之首位省長,砲台也是他下令趕建的,用以保衛台北門戶安全;
但,出口上的新門額,只不過是在台灣精省後,轉歸台北縣政府管理下之產物,
1997年開放民眾參觀,被抓到了機會將擺讓縣長將自己的名字刻擺上去,無聊至極。
 
廣場,中央擺的是竹筒砲,之前應該有辦過活動。
 
 
廣場上仍保有舊有建物之地坪及牆。
    
廣場,原為操兵場。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
現在仍在考證及歷史價值,所以廣場暫不開放。
 
※滬尾砲台修復工程始於民國80年(1991)。
修復時地坪開挖,在砲台內埕廣場發掘出面積龐大的舊有建築基礎、地坪與少數遺物;
證實早期內埕確實有建築物的存在,但其年代與式樣尚待後續的挖掘考證。
現階段採取現況保存的方式,待考證完成後再進行修復,以恢復古蹟之舊有風貌。
 
南側甬道建物,現為辦公室或倉庫。
甬道,子牆內設有甬道,為士兵之寢室、儲藏室、辦公室、儲彈室(彈藥庫)及日常活動空間,
且甬道皆相連,彼此有走道或小門相通。
 
西側甬道建物。
    
 
 
【西甬道】入口,可通往主砲區,1組有2砲座,
西北砲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西砲為8吋克魯伯後膛砲一尊。
 
 
甬道相互連接,各室間皆開有出入門或走道。
※依砲的火線射擊方位,Rich特別在此區分命名出西甬道及北甬道,兼有選砲射擊時之防衛作用。
 
右轉由小門進入甬道內兵室,此間看起來像是彈藥室
一來離大砲近,二來彈藥室內有多築一道防護厚牆來防爆。
 
 
彈藥室內的小通道。
    
 
 
這麼大間,應該是士兵寢室
 
 
走回到西甬道,使用紅磚及水泥築成,其排列組合,相當壯觀。
    
 
 
由西甬道而上,遇叉路往左前進。
走道出口左右各有一凹築空間,砲擊時可以躲人,也可以暫放東西。
    
 
 
【西炮座】,設8吋克魯伯後膛砲,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儲彈槽(置彈孔)。                                                         西砲座。     
    
 
 
回到西甬道往右走,來到了【西北砲座】(主砲) ,設有最大的英製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
中間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

砲座,以鐵水泥築成,呈現圓弧形,兩座為一組,間以甬道相通,
配備阿姆斯壯(Armsthong)後膛鋼砲,周圍壁體凹陷處為儲彈槽,砲口皆面對著淡水河出海口。
 
儲彈槽。                                                                  西北砲座。
    
 
 
由滬尾炮台西北轉角處,往右觀望砲台的北側子牆,且遊客是不得爬上子牆。
土垣,又稱為母牆。砲台外圍以土堆成與砲台約略等高之土垣,
高約6.5公尺,具有掩蔽之功效,以增加砲台的防禦性。
 
壕溝,環繞砲台四周,區隔土垣與子牆以利砲台防衛,有點類似城堡的護城河。
 
子牆,以鐵水泥築成,鐵水泥並非含鐵,意指此水泥建材堅固如鐵,而得此名。
砲台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
 
 
沿著甬道上開始繞行,由西往南走。
    
西南角,不知是清朝還是國軍時代的建物?? 看起來像是機槍堡
 
五何報告,當過兵的應該知道;此滬尾砲台,在台灣光復後,曾為國軍駐地營區。
 
 
南側子牆,也就是大門上方。
砲台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高處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沙崙淡海一帶,
可惜,現在土垣上及週邊園區的樹木遮蔽視線,就算樹不擋,也會被高樓擋住海景。
滬尾砲台園區內廣場及甬道之被覆上也種了不少樹木,樹種繁多,隱蔽性極佳,讓敵人不易發現,易守難攻;
 
今日晴天,但Rich看著甬道內或牆壁滲水,甚至導致通往砲座之斜坡路面濕滑,這就是屋頂種樹的缺點,
也就是樹根生長會破壞古蹟結構,尤其是下過雨後室內會更濕,未來更有崩壞的可能。
 
                    站在南側高點,觀望廣場。                北側還有一甬道,可再通往另外2砲座。       
    
砲台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
面積約1.5公頃,外圍城牆以泥土堆積三丈餘高,圍繞四周成方型;內牆係以三合土築成,
並有甬道相通為營房,砲臺地基敷有鐵水泥;此砲臺工程浩大,為清代現代化臺灣之重要海防設施。
 
眼前甬道屋頂已成綠油油的草坪,稱為被覆。
    
被覆,是指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質地柔軟,有吸彈效果,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
走過東側屋頂,一旁是淡水高爾夫球場,砲台東方為淡水市區,故未設置火砲。
 
圓柱狀突起物是各室間的通風孔,才能保持空氣流通及乾燥。
由甬道各室內往天花板看,現在被安裝照明燈的大圓孔,就是連接到屋頂的通風孔。
 
 
由東側屋頂望北側甬道建物。
 
 
直接沿著被覆走,來到了副砲區,1組有2砲座,設有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及8吋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
眼前的是【東北砲座】(副砲),面海,設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就稱它為機槍堡。
 
 
儲彈槽,較大。
    
 
 
          可由北側甬道下行。                                     或是繼續爬牆,走屋頂。
    
 
 
來到了北砲座,設8吋克魯伯後膛砲一尊,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北砲座。                                                         儲彈槽,較小。
    
 
 
往北發射,不知道能打多遠??
 
 
【北甬道】。
    
 
 
甬道各室建物之門窗。
    
 
 
此行滬尾砲台,故地重遊;
小時候剛開放參觀時,入園是不需要門票的,還可行走於子牆上,
常坐在入口門額北門鎖鑰上方,直接遠眺淡水河景。

現在,砲台園區內之甬道兵室,展出許多淡水的老照片,值得一看;
但,入口處卻還掛著中法戰爭展覽的布條,然園區內已無任何展示,廣告不實。
 
 
Rich在讀幼稚園時,曾至砲台一旁的台北縣忠烈祠遠足,
與同學亂跑、亂逛、亂鑽,四處探險,突然闖入了一個有圍起鐵絲網並有軍人駐守的大山洞,
那時還是個很流行保密防諜口號的年代,嚇得跟同學馬上落跑,不時還回頭張望,很怕被阿兵哥追殺。

 
原來國家軍事機密早就被Rich發現了,那個大山洞不就是滬尾砲台的大門;
只能說當時年紀小,俗仔一個,哈哈~~
 
 
 
 
 
※相關部落格文章:
淡水【滬尾砲台】發展歷史時程。
http://rich671023.spaces.live.com/blog/cns!2BCF1448852473D5!8149.entry
 
 翻滾吧!砲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ifeng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